《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工区是孩子进行艺术表现的天地,在这里每个幼儿都是小小艺术家,他们愉快地、自由地进行创造。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教师,更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对美工区材料投放的认识,更好的发挥美工区材料的价值,真正让美工区灵动起来,和盛二幼游戏组老师围坐在一起,谈谈“关于美工区的那些事儿......”
本次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真实需求,也是游戏中孩子们的真实反馈。看到各班美工区现状后,我们收集到了很多问题:老师们投放了很多低结构的材料,但是孩子对材料兴趣不大,玩不起来;小中大班的美工区都出现了缺少年龄段特征,缺少层次性的问题;区域中没有体现主题下的内容;作品呈现形式以及物品摆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指南》大家对各年龄段美工发展水平及材料投放层次进行了梳理,结合班级情况分析原因,思考解决的策略。
小班组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投放的材料要经常更新;要适度、适量。小班投放的材料要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贴近幼儿生活。
中班组投放的材料应安全、卫生、美观。根据个体差异投放有层次的材料。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美工区为幼儿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发展差异、分层提供多种材料,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随时更换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探索欲望强烈、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能遵守一定的规则,自己能组织一些游戏。在为大班幼儿投放新材料时,就不能着急教幼儿应如何做,而要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在老师们的畅所欲言下还发现美工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出现材料使用的从众现象;投放的材料没有充分利用;幼儿组合使用材料的能力比较弱;在美工活动中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对此教师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1.让幼儿欣赏不同形式的作品,丰富幼儿的想象,激发运用多种材料创作的欲望。
2.引导幼儿同种材料不同创作,提供相关的材料,如橡皮泥、扣子、树枝、麻绳、瓶子。
3.活动前师幼讨论方法。
4.活动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侧重交流材料创新使用的作品以及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大家的思想碰撞下,思路更宽阔,不断涌出新想法。
这次活动进一步更新了教师们材料投放的理念,切实为孩子创设了有效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